《梁皇宝忏》,凡十卷。又作《梁武忏》、《慈悲道场忏法》。 《梁皇忏》的名称开始出现于唐代。日僧圆珍入唐携回日本的经典目录中就有此名。南宋末年,"梁皇忏"被收录于高丽大藏经中。但从其内容和行忏的对象看,我们相信早在梁朝,就已经有此忏法存在了。镰田茂雄在《中国佛教史》第三册中说,后世称为《梁皇忏》的佛教礼仪原型书籍,可能就是梁天监四年(505)所编辑。
或说与齐时文宣王萧子良曾撰《净柱子净行法门》二十卷,梁时诸名僧删编为十卷,内分四十品,后因传误日多,元代妙觉智等重加校订审核,即今之流通本。印顺法师说是元代所编,伪托为梁的作品。
梁武帝为超度其夫人郗氏所制。据《南史梁武德郗皇后传》载,后酷妒忌,及终,化为龙,入于后宫,通梦于帝,或现形,光彩照灼。又据《释氏稽古略》卷二载,梁武帝初为雍州刺史时,夫人郗氏性酷妒,既亡,化为巨蟒,入后宫通梦于帝,帝制《慈悲道场忏法》十卷,请僧行忏礼,夫人遂化为天人,在空中谢帝而去。其忏法行世,称梁皇忏。
内述归命过去六佛、释迦佛及未来佛弥勒菩萨,示悔罪意,发愿信奉致礼诸佛,以除罪生福,济度亡灵。〔茶香室丛钞卷十三、太平广记〕
意义:
此忏法因始于梁武帝,故称为《梁皇宝忏》。拜忏时,由法师带领大众按照皈依、断疑、忏悔、解冤、礼佛、报恩、回向等忏仪形式,藉由共修,以提起大众虔诚忏悔的正念,并时时返观自照,让身心在忏悔中破除心碍,获得清凉。后世高僧去繁取要,改集为十卷。
这部由梁武帝发起的忏悔文,因为超度郗氏皇后效果明显,历代拜忏的感应更是层出不穷,度化了无量众生而流传至今,所以被称为宝忏。《宝忏》突出的是忏字,因为若没有真正的忏悔就不是慈悲道场,不能称其为宝。
从梁朝至今一千余年,只要依此忏本,虔诚恭敬地礼忏,并反省改过,不生瞋恨嫉妒之心,定可将自已的业障忏悔清净,得生天报。
《梁皇宝忏》恩惠大千,德被千秋,忏悔功德,赞不能尽。